ayx爱游戏官网登录-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长篇小说的冷与热》书评
发布日期:2023-04-11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享到:

  4月7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了由总社编辑郑若萍撰写的书评文章《探寻当代文学经典》,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长篇小说的冷与热》。

2023.4.7《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长篇小说冷与热》书评.jpg

  书评链接:

  全文如下:

探寻当代文学经典

郑若萍

  中国当代文学有自己的经典吗?有自己的文学大师吗?探寻当代文学的经典大师,是当代人的使命与职责。毕竟,“当代经典首先是为当代人创造的”,“如果当代人不承认、不珍惜、不发现、不确立自己时代的经典”,难道需要更晚的读者“以考古的方式来挖掘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来证明我们写作的意义?”作为文艺批评界的重要一员,吴义勤发出了振聋发聩般的呼喊,而《长篇小说的冷与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则是他探寻当代文学经典与大师的尝试。

  《长篇小说的冷与热》是吴义勤关于当代文学的评论专著,收录了他关于阿来《云中记》、莫言《蛙》、贾平凹《秦腔》等的文学评论30余篇。他秉着评论家与作家是一种对话关系的态度,深入挖掘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他的批评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作家面临的时代困境、写作难点一一展示出来,又通过对小说情节架构、人物角色等方面的分析,态度温和而理性地指出各部作品的伟大与不足,让读者与作家、与小说中的人物达到一种互通共情的境界。

  比如分析作家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时,他从“诗”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作家将个体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与事件中,把与主人公命运牵连的各色人物与事件作向心式安排,揭示了每一种立场对战争、历史、人性的思考,让读者在“进入历史的同时置身于一种自然的、极为清晰的真正的现实中”,使小说达到了“诗”的“兴观群怨”。又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与视角,使“历史的人”与“人之历史”自然耦合,揭示了作家本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思:个体是被历史湮没,还是超越历史?使小说实现了“诗言志”。从“诗”的角度分析一部建立在近50部文献资料基础上的战争文学作品,这种批评方法让人觉得特别,但读后又觉在情理之中。伟大的文学其实就是人的启示录,《人,或所有的士兵》使每一个阅读它的普通个体都获得了深刻的生命启迪。

  再比如分析苏童的《碧奴: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时,吴义勤首先点明了苏童重述神话所遇到的困境:如何把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形象塑造成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物?又如何使这个人物从神话中脱离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其次,分析了苏童对整部小说的架构:小说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将主人公碧奴的生活具象化,又通过对碧奴身边人的描写,完成对世道人心的塑造。一个柔弱的女子在云谲波诡的历史与冷漠的世道人心摧残之下,“成为一个绝对的孤独者,走向一个绝望的结局”——哭倒长城。苏童通过这样的形式“完成了神话意义的增殖与升华”。这是苏童的独到之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经典、一千个大师。《长篇小说的冷与热》提供的是一种范式,当代人确立自己时代的经典与大师,依旧“走在路上”。随着时事的变迁、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作家走出书斋出现在荧屏上,越来越多的作品也以不同的形式被宣介着,仿佛印证着吴义勤所说的“文学经典不是十全十美、至高无上的神话,文学大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与英雄”。人们试图走出关于经典的误区,打破文学经典与文学大师的神话,而作家与作品也打破了时空的距离,实实在在地通过自身走近读者。当代经典与大师的确立,或许也将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实现。

长篇小说的冷与热.png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