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x爱游戏官网登录-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 (1902—1949)
书  名
《〈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 (1902—1949)
作  者
石燕
出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版  号
978-7-5695-3752-9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定  价
88.00

作者简介

石燕,文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在《中国比较文学》《人文杂志》《浙江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荣获2023年第六届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青年学者组论文二等奖。


       丨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研究了晚晴民国时期《鲁滨孙漂流记》诸译本的发展流变,为管窥外国文学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学传统深度融合开辟了路径,同时,对于考察知识界在译介外国文学经典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力量提供了启发。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清民国时期的《鲁滨孙漂流记》诸译本为研究对象,辅之以大众文化传媒中的鲁滨孙故事,探讨其呈现的时代风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制约力量,梳理《鲁滨孙漂流记》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现代性进程,挖掘知识精英主体在回应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双向要求中所凸显的主体建构力量。



绪  论
      一、《鲁滨孙漂流记》在中国/00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009
三、研究缘起、研究思路与价值/021
四、“中国化”理论概说与本书结构/028

第一章  晚清民国《鲁滨孙漂流记》的传播概貌

   第一节  晚清诸译本少年化与通俗化的混融交织/037
      一、“满纸皆‘少年’”/037
      二、通俗性与趣味性的凸显/041
      三、儿童观念的嬗变与大众文化的兴起/047

      四、小结/051
   第二节  民国诸译本启蒙与娱乐的分离和融合/053
    一、汉译儿童版的启蒙倾向/053
    二、电影鲁滨孙故事的娱乐功能/058
    三、寓教于乐的儿童读物的产生/065
    四、小结/068

  第三节  家族成员的互文助推与潜在影响/070
      一、《瑞士家庭鲁滨孙》英译本与《小仙源》的潜入/071
      二、《瑞士鲁滨孙家庭飘流记》的流行/076
      三、传播过程中的互文助推与和声共振/081
      四、小结/085
第二章  国民性改造自觉意识下的《鲁滨孙漂流记》
   第一节  《鲁滨孙漂流记》的潜入与诸译本的尚武倾向/093
      一、尚武精神与“军国民”思想/094
      二、晚清冒险小说的流行与文本的潜入/098
      三、尚武倾向与晚清诸译本的文本变异/102
      四、小结/107

   第二节  诸译本与国民性身体的改造/109
      一、尚力思潮与身体的新使命/110
      二、强力、卫生、人口:晚清诸译本中的身体话语/113
     三、卫生观念和人口诉求:民国诸译本中的身体话语/118
      四、小结/122
   第三节  诸译本对自由的想象/124
      一、单数的自由与复数的群治/124
      二、独立又爱群的鲁滨孙/129
      三、自我与友爱的鲁滨孙/134
      四、小结/138  

第三章  文化传统深层融会下的《鲁滨孙漂流记》
   第一节  自强不息与诸译本的进取精神/145
      一、自强不息精神及其要义/145
      二、进取精神的个体维度/149
      三、进取精神的国族维度/153
      四、小结/156
   第二节  游历与诸译本的超越精神/159
      一、游历精神与游之超越/159
      二、鲁滨孙游历之优游/164
      三、游观与主体性的释放/169
      四、小结/174
   第三节  感伤传统与诸译本的抒情面向/176
      一、感伤传统与抒情向度/176
      二、感伤的旅程/179
      三、感伤的鲁滨孙/184
      四、小结/189
第四章  新旧传统下的《鲁滨孙漂流记》及其主体精神建构
   第一节  激越品格的现实欲求/195
      一、“未来时”与倡动哲学/195
      二、两种力量与激越精神/200
      三、限度之思/204
      四、小结/207

   第二节  独立品格的伦理建构 /208
      一、从财产到人格:利与德之抉择/209
      二、独立品格的想象与建构/211
      三、意义与限度/215
      四、小结/218
   第三节  情与理的美学建构/220
      一、启蒙理性的发生与主体感性的萌蘖/220
      二、情与理的建构/223
      三、可能与限度/229
      四、小结232
 
      一、传播面貌的常与变:《鲁滨孙漂流记》与当代中国/237
      二、可能性省思:《鲁滨孙漂流记》与当代主体建构/242
      三、文学性追问:《鲁滨孙漂流记》与中国文学249
参考文献/257

 /272

 /286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