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新”要求 厚植家国情怀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ayx爱游戏官网登录
落实“三新”要求 厚植家国情怀
李晓东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对中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全新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准确落实“三新”要求,主要体现为在教学中通过绘蓝图、说感受和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新阶段,通过重效率、重关联和重素养,贯彻新理念,通过全球观、国家观和使命感,引导学生理解新格局,为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奠定可靠基础。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未来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观点,为中国发展蓝图的实现明确了基础性认识。随着2021年“两会”的顺利召开和“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三新”要求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逐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要呼应这种变化,将落实“三新”要求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呈现新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明确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新征程确定“新起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新起点”——
绘蓝图。所谓绘蓝图,就是从整体性上为学生描绘中国发展的当前状态和未来远景,让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此后,关于中国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具体化。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努力,使后疫情时代成为对新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具体呈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明确“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这些都是对我国发展状态和远景的整体呈现。道德与法治课要在教学中通过有效方式呈现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就必须先从整体性上为学生理解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确定基础认识。就这一部分而言,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四个单元和下册的前两个单元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统编教材的其他教学内容,都是在“蓝图”之下的片段和细节,都是“蓝图”展开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从教材逻辑来说,这一部分是比较靠后的,是对社会生活认识的较高阶段;从重要性来说,这一部分需要首先强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点和抓手。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心中有“蓝图”,明确各教学单元在“蓝图”整体呈现中的相对位置,既有所侧重,体现各单元所呈现的具体部分的特殊价值,又兼顾整体,引导学生把握中国发展的整体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整体性描述“顶天”,让学生从国家发展高度理解国家发展阶段,是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承担的任务。
说感受。所谓说感受,就是从关联性上为学生理解新阶段奠定基础,为学生形成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关联性认识打好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讲好“蓝图”并不容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的要求,而“蓝图”是不容易直接体验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关联性入手,通过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感受,从可参与和可感受的角度,在学生与“蓝图”之间建立有效、高效的关联。比如,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内容比较抽象,也很难纳入对我国发展阶段和新时代“蓝图”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新要求,以及我们每个人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做些什么。经过这样的处理,抽象的国家安全问题就变成了“我为我自己的国家实现美好生活有所作为”的方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也就有了实际的落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学生的感受“立地”,让学生从生活的感受中领悟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和自己的联系,是道德与法治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讲故事。所谓讲故事,就是从生动性上为学生描绘中国发展的现实场景,为他们理解中国的全面发展提供生动画面和鲜活素材。在涉及国家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内容时,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往往会觉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但是,每一个看似抽象的描述或者结论背后,都有丰富而真实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想将那些描述或者结论呈现好,就必须把这些丰富而真实的生活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为推动教学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的要求,为推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重要根据。需要注意的是,讲故事应该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的感受相结合。很多时候,教师的宏大叙事未必能打动学生,而学生身边的生活故事反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下功夫琢磨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落在实处,拉近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发挥故事的育人价值,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高效的手段。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贯彻新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贯彻这个基本原则,需要充分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重效率。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关注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内外联动和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进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这些内容,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呈现,都是比较充分的。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充分呈现出来,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恰当、高效的教学手段,将对发展理念的理解落实到位。比如,教学“创新发展”,就可以结合我国最新创新成就,让学生理解“九章”“北斗”等最新科技成果对国家的重大意义。之后,就不要花费太多时间继续罗列各种宏大叙事的概括,而要聚焦于思政课育人层面,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想在未来社会保持国家的科技领先地位,我们应该做什么准备。而其后教学“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则可以略提之前在讲“创新发展”时所使用过的素材,然后切入分析思考环节,引导学生直接从这些素材着眼,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这样的设计,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重关联。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必须考虑到这种整体性,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角度对教学环节和相关因素进行恰当安排。就这一方面而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综合考虑新发展理念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区别与联系的角度,建立思维网络,以加深对新发展理念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比如,教学“绿色发展”,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成果,将“创新发展”融入其中,再让学生思考可以采取怎样的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一来,“协调发展”也就自然而然进入学生的认识视野了。“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落实。这种关联,既能让学生看到各关联要素之间的区别,也能看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说,是非常高效的。需要注意的是,强调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联性,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初次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刻意强化关联性认识。在学生没有对某项新发展理念的要素形成相对稳定准确的理解之前,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思考是较难建立的。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循序渐进的“火候”,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宜喧宾夺主。
重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本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也必将对基于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有明确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既要采取经济高效的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将素养培育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方向和目标,使新发展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面向未来的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教育,都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告别照本宣科、机械记忆的陈旧模式,主动采取更加多样的教学形式,主动关注更加丰富的社会现实,主动引导学生实现深入思考。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以素养培育的名义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关注的课改方向。这就需要教师真正理解新发展理念与学生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理解新发展理念对于初中学生素养培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真正理解学生全面成长对新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做好这一点,就是在教育教学领域真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新课标发布之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阐释,积极主动地探索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求如何实现,为新发展理念的落地提供充分的条件。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理解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和更远发展的宏伟蓝图。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也为理解中国未来提供了根本依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将这一顶层设计和宏伟蓝图落在实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育上有所作为——
全球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在课堂上描绘的中国发展蓝图,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就是他们未来的现实。因此,要让他们对未来的中国有更为明晰的认识,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让他们能从更高站位上理解这一蓝图的深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重要论断,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与世界提供了根本依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结合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有关内容,将这种对当下的正确理解和对未来的准确把握放到全球大视野中,让学生学会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联中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看似比较抽象的观念,需要通过有效途径,以与学生密切关联的方式得以呈现。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我所知道的世界大事”“某某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形式,以“丰富多样的世界与我息息相关”的理念引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让他们对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形成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受。需要说明的是,在看待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时候,要坚持“平视”的基本立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中国在世界中的发展,不是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而是要做更好的自己。这样的理念引领,需要教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国家观。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五位一体”总布局,都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也是具有宏大视野的整体性认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内容的教学作为学生理解中国新格局发展的落点和抓手,充分关注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形成关心国家发展的思想意识。就这一部分内容而言,有些内容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的呈现比较集中,而其他册次则是以散点分布为主要特征。对于这些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情况,分别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将厚植家国情怀融于日常生活,将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融于学生对丰富社会生活的感受与体验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握好抽象与具体、国家与自我、宏大叙事与生活细节、整体发展与生动呈现等的区别尺度与关联方式,学会讲好国家故事,引导学生从生活故事感受家国发展变化,为学生形成整体国家观念和高度政治认同奠定基础。需要说明的是,结合我国近年来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最新发展,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党和国家放在共同的维度去理解,理解我们要建立的国家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引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整体认识和深刻理解,而不是抽象的、价值中立的国家观。只有让学生学会从家国角度理解生活,这种国家观才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和助力。
使命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通过对新发展格局的解读,让学生理解自己对于国家发展和建设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一定不能停留于“知道了”的基础认识层面,而必须有“及于自身”的充分引导,让学生在理解“劳动成就今天”之后,更有“实干创造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现在好好学习做好准备,将来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这是你们的未来,要在你们手上实现”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多想想自己能为宏伟蓝图在神州大地变成现实做些什么。有了这样的关切,学生就能更好地关心和关注新发展格局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关心和关注这样的格局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爱好等的关联。这样的关切,正是道德与法治课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的一局“大棋”。将其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呈现好、贯彻好、理解好,是一项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工作。期待广大一线教师,能充分运用教学智慧,下好这局“大棋”,让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他们自己的未来。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iea2020027]
(本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5月第2周,转载、引用须注明出处)